0755-82908211 info@sensorstech.com 耐特恩网站
Case 公司新闻
来源:
智能机器人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热门行业而崛起,在全球高科技项目市场中倍受追捧。 而在智能机器人的控制中,传感器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为有了传感器,机器人才具备了类似人类的知觉功能和反应能力。根据检测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外部传感器(检测机器人所处环境及状况的传感器,如:视觉传感器、听觉传感器等)和内部传感器(检测机器人自身状态的传感器,如:位置传感器与角度传感器等)。  外部传感器  早期的工业机器人是没有外部感觉能力的,而新一代智能机器人则要求具有校正能力和反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外部传感器就是实现这些能力的。  触觉传感器  微型开关是接触传感器最常用型式,其他还有隔离式双态接触传感器、单模拟量传感器、矩阵传感器。  应力传感器  应变仪常用于应力测量。  接近度传感器  超声波接近度传感器多用于远距离测量或者智能机器人超声导航系统。近距离测量需要使用体积较小的电涡流传感器或者红外线接近度传感器。  视觉传感器  视觉传感器应用较为广泛,而且经常独立形成产品,与软件技术关系密切。  声觉传感器  声波传感器复杂程度可以从简单的声波存在检测到复杂的声波频率分析,直到对连续自然语言中单独语音和词汇的辨别。  距离传感器  用于智能移动机器人的距离传感器有:激光测距仪(兼可测角)、声纳传感器等。  滑觉传感器  利用光学系统的滑觉传感器和利用晶体接收器的滑觉传感器,后者的检测灵敏度与滑动方向无关。  接触式或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  常用热电阻(热敏电阻)、热电偶,此外热电电视摄像机测及感觉温度图像方面也取得进展。  内部传感器  机器人是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内部传感器与电机、轴等机械部件或机械结构如手臂、手腕等安装在一起,完成位置、速度、力度的测量,实现伺服控制。  力觉传感器  力觉传感器用于测量两物体之间作用力和力矩。常用半导体应力计、转矩传感器测量。  速度和加速度传感器  速度传感器...
发布时间: 2017 - 12 - 25
来源:
布满传感器的自动驾驶汽车开启全新的共乘模式,配合智能交通管制系统,将彻底改变城市的运输型态,成为没有红绿灯与不需要停车位的快乐天地。  汽车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可说是剪不断、理还乱。今天道路交通越来越拥挤、空气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不禁让人怀疑两者已难以共存。但在20世纪的城市规划中,汽车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就像瑞士裔建筑师科比意(Le Corbusier)在1925年的开创性著作《规划明日之城》(The City of Tomorrow and Its Planning)中所宣称:“汽车已完全颠覆过去城市规划的概念。”  近100年后,我们又处在类似的转折点。首先,城市的运输需求预估在2050年将成长两倍,换句话说,道路的运输效能也必须加倍,才能让交通堵塞的状况维持在目前(已经很糟糕的)水平。其次,由于信息与通讯科技、机器人与人工智能(AI)的快速整合,汽车、公交车与其他型式的交通工具正经历重大转型,将再次彻底改变城市的面貌。  自动驾驶汽车带来转机  自动驾驶汽车是这场革命的先锋。近几十年,汽车已从福特(Henry Ford)时代的机械系统,变成名副其实装有轮子的计算机。现在一般汽车都配备大量传感器来搜集内部与外界资料,以协助改善行车安全与驾驶效率。从Google分家的Waymo、通用汽车公司收购的Cruise、优步(Uber)收购的Otto、Zoox和nuTonomy等新创公司都在进行测试,汽车在加装传感器后就像拥有人眼一样能“看见”路况。把这些信息输入车载的AI系统,汽车变身成自动驾驶汽车,能在繁忙的交通路况中自动行驶,无须人类介入。  自动驾驶汽车将让我们腾出每天的开车时间,同时让道路更安全。它将带来难以预料的转变,全面改写城市的交通规则。一方面,我们预期更多人将开始共享汽车,自动车整天一趟接一趟载送不同乘客;果真如此,城市只需要目前汽车数量的一小部份。但另一方面,情...
发布时间: 2017 - 12 - 22
来源:
根据供应链媒体《电子时报》援引内部人士消息称,预计2018年3D传感器技术将取代指纹识别成为智能手机的主流配置。包括华为、小米和OPPO等厂商的产品在未来一年里,都将陆续整合3D传感器技术但自己的最新产品中。  据知情人士透露,除了Vivo会继续采用指纹识别技术之外,大部分的国内智能手机厂商都不打算在明年的旗舰机型上继续使用这项技术。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国产厂商会像苹果一样投入巨资独立研发属于自己的系统和技术,开发新型3D传感器,相反,他们都将使用来自上游供应商推出的集成式解决方案,迅速推广3D传感器的普及。  消息人士称,高通已经联合Himax和Truly Opto,为智能手机厂商推出了集成式的3D传感器解决方案。  在多家公司合作的努力下,高通将为这种解决方案提供算法,而Himax则负责提供衍射光学元件设备,NIR传感器和投影仪,Truly Opto则负责解决3D传感器解决方案的装配问题。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OPPO和小米都将使用高通极其合作伙伴开发的3D传感器解决方案,而且采用这种解决方案的厂商可以很快的推出内置相关技术的产品。  作为苹果主要的相机模块供应商,Largan Precision也表示目前也已经投入了资源,正在开发3D传感器模块技术。
发布时间: 2017 - 12 - 22
来源:
助攻全面屏 新思宣布屏下指纹传感器量产   在全面屏设计探索的路上,屏下指纹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三星在接连两代的旗舰产品中都没有解决,被迫采用了后置指纹的设计,也因此备受诟病。如今Synaptics(新思)终于有所突破,宣布旗下的Clear ID FS9500光学屏下指纹传感器的批量生产。   根据的介绍,Clear ID-9500指纹传感器是专为没有主屏幕按钮(类似 iPhone X)这样的全面屏智能手机设计的,适应OLED屏幕,是一款光学指纹传感器。传感器位于屏幕玻璃的下面,Synaptics形容指纹传感器可以在必要时“魔术般被激活”。   Synaptics也强调,这款指纹识别传感器有着不错的防刮、防水性能,同时支持多角度的识别,并没有3D面部识别那样的姿势要求,速度也比其要快两倍。   可追踪视场外控制器 Hillcrest传感芯片BNO085公开上市   2017年12月13日,Hillcrest Labs(InterDigital的子公司)为其传感器产品系列带来了新成员。9轴系统级封装(SiP)BNO085搭载了增强型传感器融合算法,尤其适用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3D音频应用。即使控制器位于系统摄像头的视场之外,集成BNO085的VR系统也能在控制器与头显之间实现更为精确的校准。   BNO085包含了前一代产品BNO080的所有相同功能,而后者已经应用于一系列的VR、AR、3D音频、机器人和物联网设备之中。BNO085将Hillcrest Labs的高性能专有MotionEngine传感器处理软件,以及加速度计、磁力计、陀螺仪和低功耗32位ARM Cortex M0 + MCU集成在一个封装之中,能够提供更好的传感器融合、运动追踪和特定应用功能,从而实现一系列基于传感器的消费者产品和工业产品。 ...
发布时间: 2017 - 12 - 20
来源:
什么是传感器新闻?听上去很神秘,但其实它早就进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每天接触的天气预报,就是气象卫星等传感器及遥感技术,收集数据后做出的报道,就是传感器新闻。而未来,传感器的种类和应用领域将进一步丰富,把各种对象产生的数据输送给媒体,不断拓展新闻生产的思路与空间。所谓传感器新闻是基于传感器进行信息采集、以数据处理技术为支撑的新的新闻生产模式。必优传感认为,传感器新闻主要的优势如下:1、传感器可以探测未来动向传感器可以探测未来动向,提供预测性报道新依据。过去媒体最缺乏的能力之一,是预知未来的能力。借助媒体人或专家的智慧来预测未来,预测失灵的情况非常普遍。对于自然界与社会的洞察,需要靠数据说话,这些数据,未来将大量地来自物联网。据报道,2014年11月,武汉4座特大型桥上被安装了传感器,实时监测健康状况,自动采集数据并进行分析。这不仅可以有效防范风险发生,也能使得在危险无法避免的情况下,桥梁自身可以发出预警信息。可以推想,类似技术,会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就像预报天气一样,不少传感器的主要作用,就是监测某些对象的变化过程与趋势,因此,以传感器数据为基础预测未来,将是必然的。将传感器放入水中24小时监测水体健康状况,自动采集数据并且在手机上形成数据曲线进行分析,提前预知水质变化,不仅可以有效防范风险发生,也可以在缺氧状态下及时自动开启增氧设备,避免缺氧浮头带来的损失,同时还向您的手机推送预警信息。2、传感器可以拓展人的感知能力传感器将拓展人的感知能力,开辟信息采集新维度。不管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强大,他都只能观察事物的某些截面,并且他的观察范围主要限于人体感官所能达到的领域。比如人眼可以看见雾霾,却无法看出雾霾中的有害物质,但传感器可以做到这一点。2015年10月,央视推出的“数说命运共同体”专题中,5位数据分析员用了21天分析从GPS系统获得的“全球30万艘大型货船轨迹”,从数据分析中...
发布时间: 2017 - 12 - 20
0755-82908211 info@sensorstech.com 耐特恩公众号
友情链接:    必优  |  必优网  |  华创测试  |  多分量传感器  |  力传感器  |  压力传感器  |  扭矩传感器
Copyright © 2022 深圳耐特恩科技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
ignore
5
电话
    ignore
6
二维码
    ignore
分享